欢迎访问南丹县人民医院官方网站

医院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医院新闻/医院新闻

南丹县人民医院开展“联合国糖尿病日暨蓝光行动”义诊活动

发布时间:2023-09-26来源:作者:浏览:

分享到:

“联合国糖尿病日暨蓝光行动”义诊活动

圆满结束

近年来华人策略社区hrcelue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显著上升且发病日趋年轻化。糖尿病诱发的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及糖尿病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脏病等并发症是华人策略社区hrcelue国居民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为更好地做好糖尿病防治工作,提高糖尿病防治知识的普及率,在糖尿病日来临之际,积极响应联合国糖尿病日活动口号“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2021年11月11日上午内三科主任彭云波主任医师带领科室医护人员在南丹县人民医院门诊大门开展“联合国糖尿病日暨蓝光行动”义诊活动。

01义诊现场


▲内三科主任彭云波主任医师为群众解答糖尿病相关防治知识。

▲内三科副主任覃永旗副主任医师为群众解答糖尿病相关防治知识。

义诊现场,在医生、护士的指导下,前来咨询的居民有序排队,护士进行信息登记,测血糖、量血压、为他们建立健康档案。并在现场为大家发放健康宣传资料,让大家进一步发解糖尿病病因,胰岛素的作用及低血糖发生的应急措施。宣传普及糖尿病相关防治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糖尿病的危害,改善生活中的不良行为,提高自身的预防意识,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控制和延缓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的健康理念。

▲护理人员为前来就诊的群众测量血压、血糖及发放宣传资料。





02糖尿病知识



一、糖尿病高危人群

具备以下因素之一,即为糖尿病高危人群

1、年龄≥40岁;

2、超重与肥胖;

3、高血压;

4、血脂异常;

5、静坐生活方式;

6、糖尿病家族史;

7、妊娠糖尿病史;

8、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育史。

6.1 mmol/L≤空腹血糖(FBG)<7.0mmol/L,或7.8mmol/L≤糖负荷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为糖调节受损,也称糖尿病前期,属于糖尿病的极高危人群。



二、糖尿病定义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出现糖尿病典型症状并符合以下任何一个条件的人,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1、一天中任一时间血糖≥11.1mmol/L(200mg/dl);

2、空腹血糖水平≥7.0mmol/L(126mg/dl);

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水平≥11.1mmol/L(200mg/dl)。



三、糖尿病控制不良将产生严重危害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脂肪、蛋白质代谢异常,长期高血糖可引起多种器官,尤其是眼、心、血管、肾、神经损害或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导致残疾或者过早死亡。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包括卒中、心肌梗死、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

1、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较同年龄、性别的非糖尿病人群高出2-4倍,并使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年龄提前,病情更严重;

2、糖尿病患者常伴有高血压和血脂异常;

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年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

4、糖尿病肾病是造成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

5、糖尿病足严重者可导致截肢。


四、糖尿病的预防

1、普及糖尿病防治知识;

2、保持合理膳食、经常运动的健康生活方式;

3、健康人群从40岁开始每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糖尿病前期人群建议每半年检测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

4、及早干预糖尿病前期人群;

5、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使超重肥胖者体重指数达到或接近24,或体重至少下降7%,可使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下降35-58%。


五、糖尿病患者的综合治疗

1、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和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的五项综合治疗措施;

2、糖尿病患者采取措施降糖、降压、调整血脂和控制体重,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控油、减盐和增加体力活动,可明显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3、糖尿病患者自华人策略社区hrcelue管理是控制糖尿病病情的有效方法,自华人策略社区hrcelue血糖监测应在专业医生和护士的指导下开展;

4、积极治疗糖尿病,平稳控制病情,延缓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可同正常人一样享受生活。



六、糖尿病健康管理的基本要素

1、健康饮食;

2、适量运动;

3、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

4、血糖自华人策略社区hrcelue监测;

5、药物治疗(包括胰岛素治疗)。



此次义诊活动发放宣传资料175份,测量血压116人次,测血糖92人次。关注糖尿病不只在今天,而是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糖尿病预防保健知识,活动现场医生护士用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专业的医疗知识赢得群众的认可和赞扬,真正做到共同关注。





文图:莫春娥  陈丹萍

编辑:黄城锟

校对:陈丹萍

责编:张文刚

审核:胡宗敏

监制:覃候山

返回顶部